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2021年12月,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向社会公示。随后,各地现代产业学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出现了建设热潮。河南、浙江、河北、福建等省分别立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对于纳入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先行先试、新事物新规律探索的时代课题。借助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价值、问题与行动策略,对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科学有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是系统论的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用主体协同的思维保障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行。美国哲学家玛格丽特·吉尔伯特(Margaret Gilbert)的多元主体理论认为,系统是“多个个体以特殊方式相互链接从而形成的实体”,集体信念是个体信念的有机综合,多元主体达成“共同承诺”,才能“共同行动”。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的协同论认为,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在宏观上呈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归纳多元主体协同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和非还原性。系统是由各主体以一定联系组成,具有稳定的结构与功能;系统是动态开放的,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主体间具有关联性,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中介相互联系与作用;系统中各主体彼此约束、选择、协调使其产生新特质。当前,多元主体协同理论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展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多元主体协同理论的创新发展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政校企协同治理。各主体应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形成优势互补,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支持和配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地位、角色和功能,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一)政校企协同是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条件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整体性工程,存在全盘观察、整体思考、系统设计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综合思维全面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问题,把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外部关系和规律,把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与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一方面,从育人角度出发,政校企要协同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建设教学团队、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改进教学模式、协同实施学徒制,以发挥整体育人效能。另一方面,政校企协同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解社会需求的渠道,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治理机制、化解利益分歧是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发挥整体治理效能的基础。
(二)政校企协同是破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割裂的重要推手
职业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营等结构性问题,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缺乏开放、交流与互通机制。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政校企以动态开放的思维认识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其动态发展,研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对教育资源不足、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采取前瞻性举措,破解协同育人难题。另一方面,要对管理体制不全、治理责任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破解协同治理难题。
(三)政校企协同是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资源的重要手段
政校企之间关系复杂,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拥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相关性思维认识各主体间的关联性,科学定位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价值和功能,使政校企协调并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强化政府指导监督、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行业企业实践教学等职责,彰显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解决政府部门协调不力、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不足、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政校企协同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整体螺旋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政校企各主体的角色、价值和功能的优化,使现代产业学院呈现出新结构新特质。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非还原性思维认识政校企各主体地位、角色、功能定位的调整与优化,不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他们进行管理和评价。一方面,要对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精准分析,不断调整各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角色和功能定位,不断调整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建设策略,要因时因地因势优化建设策略,使建设策略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价值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博弈结果的社会选择”,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并在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中保障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助推产业链价值水平提升
当前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技术工人短缺反映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完全满足产业链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机制失灵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而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化解了这一矛盾。产业链需要什么类型的、多少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类型和数量的人才,“更好地对接产业世界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要求”。现代产业学院为政校企提供了信息交流、反馈与互动的对话平台。职业院校以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逻辑体系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设计,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等进行质量把控,对招生方式、录取数量、人才评价方式等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产业链结构的匹配度。行业企业有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更好保障产业链提质和转型发展。
(二)助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新时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迫切需要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需要耦合产业和地方发展。目前一些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融合深度上发力不够,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横向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金融注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发动力不足。随着政校企协同发展职业教育能力的增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将迎来新机遇。政校企协同发力,健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制定协同科技创新政策,加强金融支持职业教育举措,发挥校企工作室、校企实验室、校企创新基地、校企实践基地的作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金融注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发动力、激发校企协同科技创新的内生潜力,从而发挥产业学院在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无缝对接中的载体价值。
(三)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毕业生就业机会少、劳动报酬低、岗位不稳定等问题突出。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有关,但也与缺乏工匠精神、综合技能差、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是造成学生不充分、低质量就业创业的主要原因。随着政校企协同发展职业教育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将迎来解决的契机。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可以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职业院校改进专业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改进人才评价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敬业精神高、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在就业创业市场上占领先机。
(四)助推职业教育品牌提升
生源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激烈的生源竞争面前,唯有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障教育发展活力。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这一改革创新提供了行动路径。政校企协同发力,经费保障有力、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资源实用、师资力量充足、教学实施有序,联合对照岗位要求、梳理职业能力清单、确定培养目标、编制专业培养方案、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使学生学用结合、学用一致,学生就业创业有保障,进而形成专业品牌和学校品牌。
三、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上下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热潮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经由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本科层次拓展到专科层次,从自发性协同建设阶段发展到政府专项计划支持阶段,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政校企各主体在协同建设的同时,应保持理性和理智,直面和省思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建设意识低
一些行业企业意识不到分担产品开发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共享共同体优质知识的机会可能;一些职业院校意识不到共享高端沟通平台、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广阔发展空间的机会可能;一些政府部门意识不到共同体人才、科技和教育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可能,这些均导致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缺少内驱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在政府经费投入的刺激下,一些建设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匆匆论证、申请并获得立项建设资格。但是建设单位历史短、经验少、不知道为什么建、如何去建,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迟缓。一些现代产业学院不注重章程的建立,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导致出现责权利割裂、工作难以推进等现象。
(二)协同建设资源能力低
一些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结构失衡、专业同质化、专业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设置缺乏社会调研和科学论证,专业调整随意性高、盲目性大,造成部分专业人才过于饱和、部分专业人才又十分紧缺的尴尬现象。一些现代产业学院未能根据岗位需求完善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开发的新形态高质量教材和案例库数量不足,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实验、实训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难以体现产业发展前沿,难以反映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忽视协同建设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机会不多,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教学数量较少,致使学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育人水平低
育人模式滞后,一些地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订单式课程设置、订单式教学实施、学生联合管理的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易形式化。育人成为学校责任,一些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责任停留在协议层面,未能履行到位。一些职业院校倾向于传统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习治理,组织的职业教育成果展、座谈会等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双向互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难以真正提升,“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衔接度低”。一些行业企业的学徒管理不合理,“‘以工代学’,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主动进行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甚至安排的工作危害学生健康与安全,制约着学徒制的有效推广。
(四)协同治理质量低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校企协同治理的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疏于承担指导监督、协调多方利益冲突等责任;一些行业企业疏于承担牵头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合作开发项目等责任;一些职业院校疏于承担牵头组建育人共同体的责任,协同治理出现管理条块分割、互不合作的局面。政校企“合而不融”的现象频出,当地政府政策引领力不足,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和实践教学场地意愿低,各成员单位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校企协同能力弱化虚化。
四、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行动策略
为助推产业链价值水平提升、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与赋能职业教育品牌创建,政校企应在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进程中积极探索主体协同管理体制、资源建设协同方式、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和治理保障协同机制,构建教育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等之间更加顺畅的融通体系。
(一)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体制
明确协同建设使命是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现代产业学院是主体混合型组织,是教育—人才—产业衔接型组织和专业交叉型组织,是以新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催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因此,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有必要统一建设目标,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使命定位。“基于要素融合的合作育人、基于知识增值的联合创新和基于利益创造的利益共生”构成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职能与使命。第一,育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职能。现代产业学院不仅要以育人为本,还要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出成熟的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全面融合。第二,现代产业学院为产业技术持续赋能。现代产业学院整合成员单位的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力量,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选择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具有突破价值、区域或国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与转化。第三,现代产业学院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价值。现代产业学院协调政校企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主动为各主体的共同利益服务,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招聘合格人才等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政校企只有明晰协同建设使命、强化协同建设意识,做到协同育人、协同科技创新、利益共生,才能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持续发展。
政校企三方在明确协同建设使命的基础上应健全现代产业学院协同管理体制。第一,现代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可以多元化。可以以政府主导为主、以职业院校主导为主、以行业企业主导为主,在以二级学院型、合作办学型、独立学院型、管理机构型,实体单位、虚体单位等类型发展方面结合实际积极尝试。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政校企协同建设的载体,应承担协同育人、协同技术创新和利益共生中的主导、协调和评估等责任,履行资源整合、平台服务、项目孵化和绩效评价等职能。第二,要健全合作动力机制。行业企业应分担产品开发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共享共同体优质知识,职业院校应共享高端沟通平台、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共享广阔发展空间,政府部门应增强协同建设的责任担当。第三,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理事会章程,规定政校企各主体的职能分工、责任划分,明确任务要求、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第四,要优化协同沟通工作机制,赋予理事会、管委会运行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定期或不定期专题研究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五,要完善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共赢。产业学院不仅是合作创新平台,还应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享成果的平台。政校企三方作为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尽管利益诉求有所不同,但是对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产出成果的价值追求——实现共赢是一致的。因此,秉持公平分配、利益共享的原则,完善成果共享机制不可或缺。
(二)协同建设资源
专业是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基础,政校企各主体应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第一,专业建设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趋势的专业,如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紧缺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如家政、健康、养老等社会发展领域专业,推进社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第二,专业建设应与学校、区域特色相对应,突出“强、优、精、特”的专业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地方和学校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第三,以专业认证为引领,引入专业认证对照专业办学定位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师及教学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维度要求,重构“产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核心,现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响应区域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特质,政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应突出职业特色。第一,协同建设能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需要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在研究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第二,协同建设能够体现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形态高质量教材、案例库和案例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在分类开发时应注重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等特征,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效性,拉近岗位与学习的距离,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教学层次,将典型性、真实性、目的性、可分析性、深刻性的案例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成库、成集并及时更新。第三,协同建设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这样既可以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流程,利用科技产业园、工业园等优质资源,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等,实现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等功能;也可以分专业、跨专业,一校多企、多校多企、一企多校,达成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建设效果。
教师队伍是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关键,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探索企业人才来校工作机制。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可以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设立工作室,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招聘教师时应招聘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第二,探索学校教师入企实践机制。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开发在职教师企业实践标准,设计在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方案,推进在职教师企业实践成果教学转化,切实提升在职教师企业实践质量。同时,加强教师培训。现代产业学院应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培训可采用专题和活动的形式进行,“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应实用性、针对性强,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注重产业最新理论、技术前沿的介绍,又突出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此外,政府应出台职业教育教师相关政策,打破现有教师编制与用工制度的束缚,明确校企教师招聘、管理、使用与薪酬等制度,解决校企教师双向流动障碍,解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考取教师资格证、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问题。
(三)协同培养人才
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因此,应在国家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毕业生等协同参与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政校企协同调研经济社会转型情况、劳动力市场需求规模与规格、行业企业用人种类与标准,制定的教育目标契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精准培养一大批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订单式合作育人项目应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校企协同加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设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定向招生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产业要求、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聚焦能力培养,改进合作教学模式。第一,推进教学信息化。教师应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公共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网络教学和混合教学等资源,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人工智能学习等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第二,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课堂教学应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不应单纯讲授知识,应增加师生面对面互动的量和质。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板书、图表、动画、情境展示等方式传递教学内容,通过身势语、表情、动作等反馈学习情况。师生口、手、脑、眼、耳等多感官并用,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第三,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应扭转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的现状,实践教学总学时结构中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应积极推广问题式、任务式、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应用基于真实生产线环境的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模式的频率,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应引导学生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实践环节作为主要的选题来源,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从空间维度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协作的过程”,需要在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不断锻炼。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实践层面,一方面,我国应完善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规定,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明确学徒的身份、权益和义务,加大对青少年学生、学徒劳动关系的保护力度,禁止安排学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实习活动,禁止中介机构有偿代理以及安排学生实习。行业企业应克服经济短视行为,既要履行工匠精神教育、技能训练等责任,更要维护学生劳动报酬权益。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学徒岗位、配备企业导师,开展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和岗位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应联合制订实习和学徒制实施方案,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行工学交替、育训并举的安排,联合实施教学督导和学生评价。
(四)优化协同治理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政校企三方扮演不同的角色,明晰主体权利和责任、搭建责任协同通道,创建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极其重要。一方面,政府是引导者,其责任在于发挥引导作用,完善法规政策,统筹规划管理,实施经费补贴和税收受惠,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健全监督评价举措等,对参与各方进行引导、激励、约束和管理。政府各部门权限不同,监督指导的重点也应不同。因此,相关政府部门既要在自身职责内做好治理工作,又要增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发挥整体统筹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行业企业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其责任在于发挥主导作用,从制定与开发合作项目、主导开发职业标准和学徒标准、联合政府提供教育投资、提供实践条件、组织技能培训、发放实习和学徒补助、开发课程与教材、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履行合作育人责任,不应只等待“收割”优秀人才。同时,职业院校是办学的主体,其责任在于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争取政府政策鼓励、办学条件投入、专项经费扶持,争取行业企业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师资支持、信息支持,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师资管理、组织教学实施等。此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间应打破互相封闭、“合而不融”的困局,增强部门间、企业间、学校间的协同合作意识,相互支持与配合,组建不同类型、层面和层次的共同体,以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政校企三方在明晰治理协同保障权责定位的基础上,应积极保护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第一,不参与合作的行业企业没有招聘熟练技能工的优先权,参与合作的行业企业具有招聘人才的优先权,如此有利于保护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合作的行业企业在履行增加教育支出、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平台等义务的同时,可以在共同体中获得话语权、获得员工优先招聘权、获得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权。第二,政府和学校获得的利益更多的是间接利益、延迟利益。虽然政府投入经费和治理成本,但同时政府也是地方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受惠者;虽然职业院校投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本,但是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接纳、被用人单位肯定也是一种利益获得。第三,新成员单位加入时,需要经过其他成员推荐以及理事会、管委会审核同意,从而保证成员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害。现代产业学院应建立一套统一标准的职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引导、规范成员单位行为,及时解除与不合格成员单位的合作关系,从而抑制成员单位的投机行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在明晰治理协同保障权责的基础上,推动链链有效耦合。现代产业学院是“政、产、研、学、用、金”六链有效耦合的载体与平台。政校企等主体借助于现代产业学院履行管理职责、育人职责和科技创新职责,整合经费、资源、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金融链、科技孵化链无缝对接,加强人才供给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例如,在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指导下,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模式,依托学校“河南省黄淮实验室”组建河南省首家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科技园产业学院,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链耦合闭环的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实施“3+1+N”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1+X+N”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作者:苏新留,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曹留成,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本文刊发在《教育与职业》杂志2023年12期。
推荐文章
- 2024-08-30关于公布202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 2023-11-29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 2024-04-22关于设立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基层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 2024-09-05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部门决算
- 2024-08-15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第六届社务委员会主任班子专题学习会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0-12-22第二期新疆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在西安开班
- 2023-11-09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青带队赴咸阳开展职业教育专题调研
- 2021-05-30陕西省职教社、省台联、省爱心助学协会支部联合开展“学史明理增信强纪”主题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 2023-01-19习近平春节前夕检查部队战备工作
- 2021-05-30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传达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及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