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我省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

  • |
发布时间:2015-06-08 14:44:27 分享

•课题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价值分析;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强调培养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的那部分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技术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概况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受到各国重视,各国都把高等职业教育提到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很高位置。比如许多发达国家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私立院校,如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和第三级学院(TertiaryCollege),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ine),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IUT)以及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等,这些私立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践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日渐丰富。比如,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这种模式为德国在二战后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崛起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终身化,不仅提高了各类职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性,而且顺应了技术变化环境下产业经济界对于熟练劳动力的素质变化要求,促使了日本产业部门的技术革新以及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的转变;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突出强调教育训练的结果,学员经过职业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操作性;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地区经济做出贡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Alan Greenspan曾多次对美国社区学院大加赞赏,他说:“社区学院的大规模发展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它确实对我国的劳动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美国学者从工作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自主管理的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法国专家阿兰•曼盖对亚洲四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1955—1993年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发展与人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当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美元以下时,劳动力发展从农业向工业化转移,政府明显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占整个初中后教育阶段在校生比例的40%,这项研究表明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增长的水平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这些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孕育。1980年,我国创建了江汉大学等13所职业大学,采取“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办法,为地方生产一线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教育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和薄弱,在很多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还停留在经验总结上,而且少有专门对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研究,多是在研究职业教育时触及到二者关系,因为大多民办教育首先从职业教育起步再逐步发展。

1984年高奇主编的《职业教育概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理论著作,总结了国内职教的经验,并重点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薛喜民著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出发,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吕鑫祥著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紧密相连,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美国社区学院制。

还有专门介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著作,如:周藻、孟广平等著的《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雷正光著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孙祖复和金铿主编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姜蕙主编的《当代国际高等技术教育概论》、朱绍中主编的《德国高校体制——改革动态及入学指导》。这些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目前,国内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院校。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何雪涛、郭耀邦编著的《职业学校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分析和借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方法和经验,研究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丰富了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宏观方面针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不过也可从一些研究中看到。如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同志在主持的“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要适应“首都经济”和“首都教育”的要求,确立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设计了一系列发展规模的指标。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薛喜民同志在主持的“上海市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设想”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五化”,实施“八大工程”。 西昌学院教育学教授边仕英编写的《凉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中涉及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认为高等教育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有制约作用。

上述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多数研究限于东部地区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而对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力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我省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探讨。

二、课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价值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研究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经济要取得长足和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尤其是具备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并能迅速落实到生产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才。要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与中东部的差距就需要加快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和聚集各类高素质人才,这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中,目前民办教育逐渐凸显特色,人才培养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实践、强调在学习中就获得专业技能以及迅速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优势,对于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建设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陕西地区经济发展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结构、层次、专业就业对接等方面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当今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进与构建以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理论价值。

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经济对有就业资格的劳动者在数量、质量和专业上的要求, 同时又能给受教育者在培训及整个就业过程中, 提供相当的自我发展的机遇。因此通过对本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研究,对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符程度研究,能够发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从而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同时目前经济发展不仅推动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专业结构调整,而且推动教育层次延伸,因此,解决研究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困扰,调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需要,本课题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1.1国内外推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借鉴。发达国家根据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会不断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同时在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近年在民办教育的推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实例,这些能够在制度层面、组织机构和具体策略上为我们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引导上提供借鉴。

1.2陕西地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情况及趋势

(1)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总结目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从政府投资、教育规模、专业结构、教育水平测度以及受教育人数等方面进行梳理,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本课题深入研究的基础。

(2)陕西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十一五发展状况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数据分析西部主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总值占比等,并对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重要产业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长期把握城市经济发展命脉。

1.3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根据以上对教育现状和经济现状分析,从而发现和梳理目前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1.4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有机统一的,需要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共生互动机制;同时针对西安地区,有必要具体从今后的重点经济板块研究民办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分析。具体包括:

(1)二者共生机制研究。

(2)重点经济板块建设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3)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1.5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思考。本部分在结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陕西地区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不协调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以期给西安地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共赢以启示。

(二)重点与难点

本研究课题的重点是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能够分析二者共生互动机制、教育需求分析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且具有前瞻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题的难点是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的梳理,要能够从课题的角度和维度分析现状,准确定位和构建数据,才能为找出现存问题提供依据,也才得以进行重点项目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本课题将对陕西地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形成良性互动,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作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及对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的机制分析,为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的改进及其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开拓新的思路,为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整体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有机结合的方法,在理论阐述与实践求证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基本内容。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在阐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内涵、条件、层次、机制等方面内容时,运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在梳理二者现状的规模、结构、产业分析、专业分析时,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

2.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国外城市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发展启示;在分析陕西地方经济发展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包括对国内其他城市近年来民办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横向比较,以及与我省自身经济发展教育程度的纵向比较。

3.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在阐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时,主要运用教育学、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对陕西地区的综合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依据二者共生机制和相互依存关系,对陕西地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进与构建以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出对策。

五、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陕西地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本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及经济发展规律,从互动主体、互动关系方面构筑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内涵。

第二,根据本课题研究、分析的结果,从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间协调发展模式的构想,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为促进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思路,对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为:

以国内外推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借鉴——对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发现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从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提出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思考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半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3.1 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和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现状和数据进行采集调查研究。

3.2 中期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15年1月,完成对陕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的资料分析、数据整理、比较研究和理论归纳,开展课题主要内容的研究。

3.3 初步成果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完成子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并发表相关成果。

3.4 后期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统筹,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

附件下载:

陕西省职业教育调研课题任务立项书 段晓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