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李冬玉:就业导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 |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李冬玉 发布时间:2022-09-21 10:53:23 分享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指标,充分就业和安居乐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能稳定就业人数的企业是有需求和市场的企业,能容纳就业人数的行业是富民行业,能吸引就业的地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重视就业问题不仅是应对疫情防控和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必然。


  影响就业形势的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的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涉及新增劳动力数量、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环境、劳动者技能与就业意愿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程度等问题。从长期发展看,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就业总量已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就业结构性风险大于总量风险,将就业导向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无疑是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重视就业应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重视就业不仅是人社部门的职责,相关机构都应重视。吸纳或带动就业也应成为招商引资的一个硬指标,而不仅是产值和税收。多年前笔者在某矿业大国考察时就发现,主管部门审批矿业权时主要看企业在资源开采阶段和资源枯竭后接续产业能带动多少人就业,若当地居民协商同意再把环保和安全生产关,其结果是资源开发企业与地方各方关系都比较协调。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还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家有信心、想创业、敢投资,才能增加就业岗位。要建立以调查失业率为基础指标的就业信息系统和失业预警体系,使其在预测、评价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就业导向应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者知识技能乃至意愿与产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是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公布: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3.5%(通常认为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今年统计显示: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35%,青年就业问题突出提示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就业导向。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通过兴趣、技能培养使学生不排斥动手和劳动,能手脑并重和合作包容;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类型教育;为有效解决“重学历、轻能力”现象,在稳定高教规模基础上,提高应用型本科在中、高职招生比例。


  降低结构性风险需完善劳动力市场。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需求增长和青年劳动参与率有所降低,需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就业的结构性障碍,减少就业的性别、地域甚至非必要的学历和家庭背景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加强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减少毕业生、农民工群体就业的体制障碍和求职成本;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建立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工伤保险等职业保障和对拖欠薪酬现象的常态化解决机制;树立正向的职业社会评价导向。对有能力但意愿脱离实际的就业者要引导“量才求职”,不仅知道“想干什么”,更要确定“能干什么”,避免从众攀比心理和盲目行动;进一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劳动者迁移、择业时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