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职教智库

关于加快构建陕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研报告

  • |
发布时间:2015-06-08 09:54:36 分享

为贯彻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推进我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月9日,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在省政协副主席、省中华职教社主任李冬玉的领导下,省中华职教社秘书长李明富周密筹划,由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岩为组长,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西安外事学院副院长花智勇为副组长,张平副秘书长、刘正安院长、刘晓玉副院长、李吟龙副院长、王民权董事长等成员组成第二调研组,以职业教育办学基本情况及改革发展的成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构建贯通的职教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调研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加快构建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教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西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全省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605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567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38所,另有职业培训机构9407个。

(一)中等职业教育

全省56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门管理的重点职业学校316所,其中,普通中专45所(省属24所、市县属21所)、成人中专8所(省属4所、市县属4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147所(省属3所、市县属144所)、民办职业学校116所(全部属市县管理),其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1.办学规模。截至2013年底,全省567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21.43万人,在校生数60.56万人,详见图2。但相较2010年,在校生数减少29.44万人,减幅为32.71%,出现了办学规模大幅下滑的形势。

2.办学条件。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院校)校舍面积1412.43万平方米,生均31.0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77.46万平方米,生均14.89平方米;教学实习设备总值143220.98万元,生均3148.70元;教学用计算机7.88万台,生均0.17台;图书藏量1030.68万册,生均22.65册;教职工总数2637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8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109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55%;生师比17.25:1;“双师型”教师42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89%。

3.专业设置。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涵盖制造类、信息技术、能源化工、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农林、资源与环境、财经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9个大类。其中,7个大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达2万人以上,其中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医药卫生等三类专业在校生达6万人以上,见表1。

4.就业情况。“十二五”以来,我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85.4万人,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6.22%。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5.75万人,就业率为96.43%。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69.05%的学生在省内就业,30.77%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还有0.18%在境外就业,见表2。

(二)高等职业教育

截至目前,陕西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38所,省教育厅主管的11所,行业或其他部门举办高职院校6所,市属高职院校11所,民办高职院校10所。如图3所示。

1.办学规模。截至2013年数据平台显示,陕西省38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共有878个专业招生,不含“3+2”和专业方向,招生120793人,在校生236457人。见表3。

2.办学条件。陕西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总量数及生均数如表4、表5所示。

3.专业设置布局。截至目前,我省各高职院校共开设高职专业1105个(含专业方向),校均专业数约29个,专业在校生平均人数约213人。但同时存在着部分专业人数较多,大多数专业均衡,个别专业招生不理想现象。我省高职院校共开设的1105个专业覆盖全部高职教育18个专业大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为土建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等专业。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

我省专业布局紧紧围绕省“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产业需求,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25个,占专业总数的2.26%;面向能源化工产业的专业98个,占专业总数的8.87%;面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业的专业239个,占专业总数的21.63%;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276个,占专业总数的24.98%;面向传统产业的专业191个,占专业总数的17.29%;面向服务业的专业276个,占专业总数的24.98%。如图5所示。

4.师资队伍。2013年陕西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教师中,专任教师约10454人,占62.94%,校内兼课人员约1369人,占8.41%,校外兼职教师约3098人,占18.65%,校外兼课教师约1661人,占10%;如表6所示。

根据数据平台统计,2013年我省高职院校校内专任教师共计约10454人,按照年龄结构分类:35岁以下的占49.34%,36岁到45岁的占23.40%,46岁到60岁的占23.69%,60岁以上占3.57%;按照学历结构分类:博士研究生占1.12%,硕士研究生占27.12%,本科学历占69.75%,其他占2.01%;按照职称结构分类:高级职称教师占到29.24%,中级职称占43.93%,初级职称占26.83%。总体专任教师学历、职称较2012年有所提升,详见图6、图7、图8。

根据数据平台统计,陕西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人数约为4544人,比例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3.47%,具体按照院校分类统计双师素质情况详见表7。

5.就业情况。根据数据平台汇总数据显示,2012年,陕西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2.21%,对口率66.93%,相比2011年就业率提高0.93%。陕西省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获中高级技能证书比例平均水平达到57.40%,具体分析情况见表8。

(三)短期培训

全省9407所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主体为乡、镇、村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等专项技能培训,据统计,2013年培训达到138.75万人次。

二、陕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全省职业教育战线始终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巩固教育大省的地位不动摇、实施教育强省的战略不动摇、坚持教育富民的方针不动摇”要求,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了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以推进示范性院校建设带动全省职教发展

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国家级示范中职项目为契机,陕西已有6所高职院校、34所中职学校跻身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行列,经过几年的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级示范校在向办学特色鲜明、专业特色凸显、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办学实力、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职院校发展,不断发挥国家示范 院校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同时,我省紧跟教育部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步伐,启动实施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现已先后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1所,支持建设省级示范性中职57所,通过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明显提升了我省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以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服务能力,带动了其他职业院校更好地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有目标、有计划的培养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职教集团化办学助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通过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省已建成行业性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25个,吸纳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及科研机构1124个,集团内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9.6万人,占到全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总规模的一半左右,集团内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20.1万人次,向职业教育集团内企业输送毕业生22.5万人,安排顶岗实习33.5万人次。2010年,在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陕西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功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省内20所职业院校参与试点,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通过举办陕西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对话论坛活动,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深度合作,形成了一批校企融合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作法,为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装了助推器。

(三)以基础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项目,每年安排2.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8年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75亿元,支持中职院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建成中职学校专业性实训基地82个,示范专业306个,各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及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在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我省围绕陕西主导产业发展和关—天经济区建设需要,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在继续加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现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23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提升产业服务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专业36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42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25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05个,基本形成了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国家级、省级、院级重点专业三级递进建设体系。总体上,我省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求,陕西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计划,以进一步加快建设能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以及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及各师资培训站,积极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4750名,培训校长400余名。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各职业院校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提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总体上,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具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五)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针对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引入企业深入参与办学和教学、建立校企多层次合作机制,我省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要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系统分析行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切实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不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主动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近三年,每年有近200所职业院校的3000名选手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和层次逐年攀升。其中典型案例如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打造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教材、联合实施双向管理、联合构建评价体系以及联合设立奖助学金的“校企六联合”,与世界500强、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美国卡夫食品公司在华子公司合作开展“亿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跨国联手、校企共育国际人才。该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基于岗位职业标准,联合陕西兴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培养岗位核心“三能力”为目标,构建“三融合”课程教学模式,推行“四结合”课程教学方法,三层递进培养、九项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技能大赛奖项,课改项目获全国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课改实践催生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业教学团队行业影响大幅提升。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服务煤田、油田等艰苦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校企深入开展“四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人才紧缺型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行业企业输送优质人才,特别是在提高艰苦行业输出人才质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对行业开展师资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地质勘测类专业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EPI”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训练、半年工学交替综合训练和半年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二系统、三层次、三方向”的课程体系,有效形成了“励志石羊班”等校企共育人才机制。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模具行业协会指导作用,在探索践行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建“厂中校”实习基地、共同研讨专业建设、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形成了校企合作工作站+行业协会“双轮驱动”模式与机制。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出了“绑大企、强核心、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措施,在合作过程中突出企业地位,支持企业生产,服务企业技术,聘请企业专家,已与国际知名企业韩国三星半导体公司、美国美光半导体电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共筑共享育人服务平台。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崇尚技能的实践育人模式,借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平台,苦练本领,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素质水平,在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各级各类竞赛的名次数、获奖数逐年攀升。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轨道交通职教集团为依托,校企共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共创“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双向挂职”建立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共享专业优质资源。通过校企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六)以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

我省职业院校不断探索校企多种合作方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学校专业人才与行业企业工程人才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增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多种效益共赢效果,搭建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的平台,引导教师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超过千万元,为企业年培训员工人数超过万人;广泛开展“人人技能工程”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年来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22.4万人,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

三、目前我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举措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陕西一直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和实现形式,近几年,通过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职教整体实力、优化专业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推动集团化办学促进校企深入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为推进陕西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奠定了良性发展基础,特别是在推进中高职衔接,逐步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一是制度改革层面,加快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步伐。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扩大陕西省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施意见》(陕教职〔2012〕34号),提出四项扩大招收比例、拓宽招收渠道的目标任务;另外,《201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工作实施办法》(陕招办〔2012〕40号)、《关于对2012年具有免试入学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参加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录取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职办〔2013〕14号)、《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注册入学试点方案》(陕教生〔2014〕6号)等文件的出台,指导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生源范围内不再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以上制度改革对逐步形成有利于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招生考试制度,加快建立职教人才立交桥做出了有益尝试。

二是开展五年制连读试点,有效推进中高职衔接。2011年,以开展中高职“3+2”五年连读试点为突破,组织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与6所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2011年全省中高职五年制连读试点招生1208人,占当年中职招生比例的0.38%;到2013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近30所高职院校和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增加至5955人,占当年中职招生比例提升到2.78%。“3+2”试点招生赢得了广大职业院校普遍欢迎,有效促进了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当前陕西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陕西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由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目前,我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和途径尚在探索阶段,政策措施还不是很有力,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一是我省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成效,但从整个职教来看,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与产业、与职业岗位、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性尚显不强。二是在职业教育内部,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建设规划,陕西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启动了一些调研等工作,但尚未出台省内的发展蓝图和规划,整体上现代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途径和模式还很单一,也就无法从政策引导和宏观统筹上指导职业院校开展系统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2.中高衔接、高本对接的贯通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从发展现代职教体系的体制上看,一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主渠道仍从普通高考中选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仍处在初级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立交桥”尚未完全建立,难以满足继续学习发展的需求。二是尚未打破传统“断头”高职教育的现状,高职院校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工作目前还未启动。整体上,学生从中职到高职、高职到本科教育的上升通道尚未打通。

3.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存在的问题

引导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从我省来看,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办学定位趋同,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亟须指导和支持。二是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存在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的现象,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强。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向,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三是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职教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四是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结果却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导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受到制度的制约。五是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长期以来受我国“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造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两分离现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共性问题与困难

1.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相比普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在观念上,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老百姓送孩子上大学积极性高、上职业院校兴趣不大。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虽然自主招生、中高职五年连读、注册入学等改革拓宽了招考入口,但由于省级相关政策的制约导致职业院校招生情况下滑。以高职院校为例,以高考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尚未实现与普通高考的真正分离,多元化的高职院校招生人才选拔机制尚未形成,同时,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招生计划,在陈旧的社会观念下,势必导致高职招生,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目标困难很大;中等职业院校则出现了个别县(区)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失衡的现象,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2.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特别是职业院校招用企业技术人员仍缺乏政策支持,“进口”不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特别是目前没有针对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和考核机制,当前陕西省甚至全国缺乏规范而有特色的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现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既适用于普通教育,也适用于职业教育,准入标准只注重教师的学历和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理论知识的达标,缺乏对职教师资培养的有效支持和措施,使拟进入职业学校教师岗位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没有达到该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时,就成为了一名职业教师,直接导致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普遍不高,难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二是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实行省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等重大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省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普通教育相比仍然处于劣势低位;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有关政策的制约,各职业院校间经费投入差异较大,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多元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快速提升。

3.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机制还不到位

在办学上,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校企合作缺乏法律制度支持,导致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导致企业深度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缺乏行业指导和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能力不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且已出台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多半是“意见”、“通知”、“办法”等,效力层次低、刚性规范力不足,亟待出台我省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

五、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议

当前,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下,在我省建设“三个陕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加快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省职业教育战线重要战略任务。据上,对我省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与成绩、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如何下大气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加快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职教战略地位,尽快出台陕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与规划

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及相关配套制度之机,在充分开展职业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待定名)”及发展规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立足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解决发展瓶颈,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打通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

打破现有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一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内容和模式,继续扩大中高职“3+2”五年制连读试点招生规模。二是继续扩大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增加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部分办学定位明确、招生管理规范的高职院校进行单独考试招生试点。三是开展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选择精品专业开展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四是探索高职本科对接试点,选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院校以“2+2”形式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五是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注册入学试点、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招考制度,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统筹管理、分类指导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科学引导本科转型发展

一是统筹管理、分类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层面,根据当前我省中职发展的态势,应进一步促进中职教育资源整合,采取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重点支持建设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骨干,有效整合我省中职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中职办学吸引力,以确保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两类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层面,根据国家示范(骨干)、省级示范、一般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不同发展基础,在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招生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建立内涵建设考核指标,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同时,为落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建议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不再安排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科学引导本科转型发展。为推动转型高校的实质性改革创新,发挥其转型后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外,转型高校自身应从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加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加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等方面出发,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转型。

(四)打破师资队伍建设壁垒,加快适应职教需求的师资队伍

一是制订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单独的职业学校教师录用考试办法和考核制度,把技能考试纳入考试内容,把职教师资专业学生作为职教师资主要的来源。二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完善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四是规划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承担我省职教师资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五是加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做好职业学校师德文化建设。

(五)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职教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促进我省职教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制度,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刚性法规条例,有效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快完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消除企业引入技术人才的制度瓶颈,完善双师素质教师补充机制;制定毕业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及国家层面的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二是坚决落实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政策,保持中职经费投入,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确保稳定的有保障的正常办学经费,加大对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

(六)优化职教发展环境,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职业教育和所属学校的办学实际,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成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加强内涵建设,服务地方和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要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建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评估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第二调研课题组组长:崔 岩

                                                  副组长:花智勇

                                                  成  员:(略)

                                                 2015年1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